【JD-NQ14】【競道科技氣象環境監測設備,多參數定制,致力于多智慧農業、智慧環境、氣象科研等多領域發展!更多優惠,歡迎詢價!】
田間灌溉怎么精準把控?高標準農田氣象站能給數據支持嗎?
當然能!傳統田間灌溉常陷入 “憑經驗澆水" 的誤區 —— 要么澆水過量導致土壤板結、養分流失,要么缺水影響作物生長。而高標準農田氣象站通過提供 “土壤 - 氣象 - 作物" 多維度數據支持,能讓灌溉從 “模糊判斷" 轉向 “精準計算",既滿足作物需水需求,又避免水資源浪費,真正實現 “按需灌溉"。
高標準農田氣象站的核心數據支持,聚焦于與灌溉密切相關的三大關鍵指標,為精準把控提供科學依據。首先是土壤墑情數據,設備通過埋設在不同土層(如 10cm、20cm、40cm)的土壤水分傳感器,實時監測土壤體積含水量,精準到 ±1%。比如小麥拔節期需土壤含水量維持在 60%-70%,當傳感器監測到數據低于 60%,就意味著需要啟動灌溉;而玉米灌漿期若含水量超 80%,則提示需減少澆水防止爛根。其次是氣象蒸發數據,通過蒸發傳感器結合溫濕度、風速、光照等參數,計算作物蒸騰蒸發量(ET 值)—— 這是判斷作物 “實際耗水量" 的核心指標,比如夏季高溫時,ET 值可能達 8mm / 天,意味著田間需補充更多水分才能抵消蒸發消耗。最后是降雨數據,雨量傳感器實時統計降雨量,若某時段降雨量達 20mm,且土壤墑情已達標,系統會自動建議暫停灌溉,避免重復澆水。

這些數據通過 “采集 - 分析 - 決策" 的閉環,直接指導灌溉方案的精準制定。氣象站將實時數據傳輸至云端平臺后,AI 算法會結合作物品種(如水稻、小麥、蔬菜)、生長階段(如苗期、花期、成熟期)的需水模型,自動生成灌溉建議:包括 “是否需要灌溉"“灌溉量多少"“最佳灌溉時間"。例如,山東東營的高標準農田里,氣象站監測到土壤含水量降至 55%、ET 值為 6mm,結合玉米抽雄期需水特性,平臺建議 “次日凌晨灌溉,每畝用水量 40 立方米"—— 選擇凌晨灌溉,既能避開正午高溫減少水分蒸發,又能讓土壤有充足時間吸收水分,契合作物夜間需水規律。
在實際應用中,高標準農田氣象站的數據支持還能實現 “動態調整灌溉策略",應對不同環境變化。比如遭遇連續陰天,光照不足導致作物蒸騰作用減弱,氣象站會通過降低 ET 值計算,建議減少灌溉量;而突遇大風高溫天氣,ET 值驟增,系統會提前推送 “需增加灌溉頻次" 的提醒。河南南陽的一塊高標準農田,曾通過氣象站數據動態調整灌溉:在一次持續 3 天的高溫過程中,根據 ET 值變化將灌溉間隔從 7 天縮短至 5 天,每畝用水量增加 10 立方米,最終玉米未受干旱影響,畝產反而提升了 5%。
對于農戶關心的操作便捷性,這類氣象站的數據支持貼合田間管理場景。農戶無需復雜計算,通過手機 APP 即可查看直觀的 “灌溉建議":首頁用 “綠色(無需灌溉)、黃色(建議準備)、紅色(急需灌溉)" 三色標識土壤墑情狀態,點擊紅色標識可直接獲取具體灌溉方案,甚至能聯動智能灌溉設備實現 “數據觸發自動灌溉"—— 當土壤含水量低于閾值,系統自動啟動滴灌、噴灌設備,達到目標含水量后自動停止,全程無需人工值守。
此外,高標準農田氣象站的數據支持還能帶來長期效益。通過積累歷年土壤墑情、ET 值、降雨量與作物產量的關聯數據,可優化當地作物的 “需水模型",讓灌溉方案更貼合地域氣候特征。比如江蘇鹽城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,經過 3 年數據積累,針對當地水稻品種制定出 “分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 65%-75%、灌漿期保持 70%-80%" 的精準標準,每畝灌溉用水量從原來的 500 立方米降至 420 立方米,節水 16% 的同時,水稻畝產穩定在 650 公斤以上。
綜上,高標準農田氣象站不僅能為田間灌溉提供精準數據支持,更能將數據轉化為可落地的灌溉方案,解決 “澆多少、何時澆" 的核心問題。它讓灌溉從 “經驗驅動" 轉向 “數據驅動",既節約水資源、降低種植成本,又能保障作物穩健生長,是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實現 “提質增效" 的關鍵裝備。
郵件聯系我們:1769283299@qq.com
掃一掃,關注微信服務號